后疫情时代杭州会展业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报告
作者:周佳目录
摘要:后疫情时代,杭州会展业发展面临新的环境与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疫情常态化控制、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电商直播的冲击成为会展业复苏发展的不利因素。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社交互动需求、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持续释放,则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比国际国内主要代表性城市的促进会展业发展政策,结合杭州会展业自身现状,短板与原因的企业调研,本报告从政府政策层面提出七项建议: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立足国内展,搭建新平台;基于杭州城市定位,服务于区域、城市产业链发展与消费;审时度势,正确认知,及时优化、调整产业政策和措施;定期调研,加大会展企业资金、技术支持;探索会展新题材,分别补齐“会”、“展”、“活动”“场馆”、“人才”等主要短板;创新“线上+线下”安全模式,提高线上展会实际效果;加强政府营销,打造全国“安心会展”最佳目的地。从企业层面提出5条对策: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复工部署;拓展“范围经济”,跳出“会展”做会展;精诚合作,加强沟通,扩大企业品牌触达范围;优化管理与服务流程,降低“后疫情时代”运营成本;突出企业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会展业双循环线上+线下 政府营销
1.政治环境
(1)国家、区域政府对会展产业的扶持
为缓解因展会延期和取消带来的成本压力,全国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展会补贴政策大力度减轻众会展企业之忧。
表1 代表性全国各省市展会补贴政策
城市 | 政策文件 | 政策要点 |
北京 | 《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 延迟缴纳文化企业社会保险费,将1月、2月应缴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延长至3月底。对文艺演 出、影视剧院、会展、旅游、文博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经主管部门确认,可将疫情影响期间应缴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延长至7月底。延迟缴费期间,不收取滞纳金,不影响正常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影响个人权益记录。 |
深圳 | 《深圳市商务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会展业惠企措施的通告》 | (一)统筹协调会展场馆,做好档期调整,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期举办的相关展会,尽量满 足其延期举办的要求。对受疫情影响取消的展会,做好解除合同相关工作。 (二)支持深圳会展中心全面改造,支持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继续完善场馆建设和周边配套设 施,提升会展场馆运营水平。 (三)在展会培育、展会成长、场租补贴、展会认证、品牌建设、绿色发展、国际会议、境 内外组团参展等方面对组展方、组团方及相关企业予以扶持,支持各区结合实际对本辖区会 展活动予以扶持。 (四)对大型展会给予参展参会人员免费乘坐地铁、巴士等优惠政策。 (五)加大深圳会展业宣传推广力度,统一推介我市重要展会。 |
上海市青浦区 | 《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十七条意见 》 | 加大对流动资金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会展等行业信贷支持,对到期还款困难企业予以支持,加快建立线上续贷机制,合理调整有关贷款分类评级标准。 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对列入年度区级财政预算范围内的展会,因疫情原因,导致企业支付参展费用后不能参加境内外专业展会的,按展位费全额补助。补助目录外的展会,经认可的组展机构提供证明,给予展位费50%比例的补助。 |
四川省天府新区
| 《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会展博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 对计划在西博城举办,受疫情影响延期并在本 年度继续举办的展览项目,四川省天府新区按照展览面积给予主办方资金补贴。展览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给予5万元资金补贴;展览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给予7.5万元资金补贴;展览面积达到 3万平方米,给予10万元资金补贴;展览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按照每增加1万平方米补 贴金额相应增加3万元给予资金补贴,单个项目资金补贴高不超过50万元。对计划在天府 新区举办,受疫情影响延期并在本年度继续举办的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型会议,四川省天府新区按照会议等级和人数规模给予主办方资金补贴。 |
(2)疫情下的国际格局与中美关系变化
这次疫情可谓是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且此次危机的形式非常特殊,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一种停滞的状态。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这种“停摆”情况未来会更加严重。在当前疫情下,中美关系的性质进一步发生根本转变,从以合作为主的关系转到以竞争、战略竞争为主的关系,中美发生“新冷战”甚至“热战”的可能性在升高。
2.经济环境
(1)国内经济缓慢恢复,成为IMF预测中唯一正增长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3日公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比今年6月的预测数据上调了0.8个百分点,并预计2021年增长率将反弹至5.2%,比6月份的预测低0.2个百分点。中国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预计今年增长为1.9%,明年将达到8.2%。
(2)国内消费回暖信号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大。
近年来,消费一直是引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第一动力,规模和结构性指标的变化表明,流通和消费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由商务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北京时尚消费月”活动9月8日晚在北京前门步行街启动。活动聚焦促消费相关工作,传递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新型消费不断涌现、节俭消费深入人心、消费市场全面回暖等积极信号。
(3)杭州经济回归正常发展,持续稳定向好。
2020年上半年,全市经济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逐步复苏,呈现重回增长、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7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2131亿元,下降1.6%;第三产业增加值5102亿元,增长3.2%。根据最新GaWC世界城市网络评价体系,杭州处于第二方阵(Beta城市)、全球排名90位,是中国19个入围《世界城市名册2020》的城市之一。
3.社会环境
(1)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杭州人才虹吸效应显著。
2019年末,杭州市的常住人口总量为1036万人,与2018年末常住人口980.6万人相比,增加55.4万人,正式成为常住人口千万级别的“特大城市”。杭州人才总量达到269.8万人,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稳定居于全国第一。
(2)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生活方式、消费态度的转变。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国内消费市场正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疫情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考验,更有对生活的反思。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大大提升,更多非医疗产品将要与健康需求关联起来;人们的生活加速向线上转移,线下需求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得到满足;人们也更重视家庭的维系,期待更多全家共享的产品和服务。“健康+快乐”将成为后疫情时期的新生活方式。
4.技术环境
(1)智慧交通和高速网络。
现代化的中国可以看到城市居民通过高铁和自动驾驶汽车通勤,交通将更为方便。通过在5G网络上运行的智能物联网(IoT)设备,家庭也可以变得更加自动化。从长远来看,更先进的智慧城市功能,如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送货无人机、完全互联和自动化的家用电器,可以将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也会促进会展行业的智慧化。
(2)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将行业资源与消费者匹配,从而提高信息对称性。助力企业精准定价、控制风险。
(3)数字传播技术。
诸如网络、移动电视、手机、数字报刊等媒体表现出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传统传播手段与新兴传播技术交互作用,促成传统形态与新型形态的文化产品并存,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出现,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的发展促进着会展行业多样化发展。
1.挑战
(1)疫情常态化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面
临的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仍然存在。国内小范围疫情发展也是此起彼伏的特别是近期北京、大连、青岛、新疆等地市的动态情况,防控警惕性不可降低。这也就意味着疫情常态化控制局面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以往下半年会展产业的旺季很难再现,下半年展会活动不可能出现特别期待的报复性反弹。
(2)国际市场不确定性
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贸易封锁以及国际关系的动荡,导致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出境展在面临现阶段形势受阻的情况下,前景也不明朗。
(3)电商直播的冲击
直播作为新兴的媒体传播形式,引发了新的营销模式, 传统的展览会、场馆和传统媒体都遇到了较大的挑战。视频传输和直播的流行、自媒体的发达,让每一家参展商自身都能成为独立的媒体平台,带来了展会的竞争依然激烈。
2.机遇
(1)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的发展及其中外贸易的进展不断提醒我们,将重心放在国际化行为上显然不够合适,也很难有足够产出。“双循环”格局有助于会展产业首先立足国内会展活动获得复苏繁荣。
中国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和消费市场,“双循环”意味着新制造业在市场空间和发展质量上的新一轮成长,消费进一步升级。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有完备的产业链支撑,“工业4.0”的方向就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会展产业作为助力产业链路上各行各业开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需求机遇。 “双循环”也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挖掘和国际市场的精确出击,会展产业作为直接触达组织消费者和个人消费者的窗口和平台,在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优势,将成为服务国内大循环的枢纽平台和走向国际消费市场的桥头堡。
(2)浙江和杭州在疫情大考表现亮眼,提升作为会展活动目的地的城市形象
此次新冠疫情也成为地方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试金石之一。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宣布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面向公众的“新型肺炎防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也早早在支付宝和浙里办App上线,并首创性地推出三色健康码,在疫情期间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减轻了防疫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良好的城市形象带来的心理凝聚力和公众信任度将转化为作为最佳会展活动目的地的商业价值。2020年3月2日,杭州市政府召开线上直播会议——全市“战疫情 促发展”工作推进会,会议期间,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提出,适机推出“杭州消费嘉年华”,打响旅游休闲到杭州、消费购物到杭州、开会观展到杭州等品牌。3月21日,杭州率先发布《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宣布会展等公共经营场所即日起恢复开放。
消费者的社交需求和体验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并不会缩减,线上展会不可能也不能够完全替代线下展会的功能和体验性。在新的消费时代,人们期待更多的高度接触,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导致更多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因为面对面交流与通过电子方式交流的时间是互补的。
1.办展总体情况
杭州现共有场馆9个,其中展馆规划总面积300600平方米(包含室内、室外展览面积),其中室内总面积235600平方米,室外总面积65000平方米。
对比举办展览先进城市,上海主要展览场馆共9个,室内总面积753550平方米,广州主要展览场馆共5个,室内总面积501000平方米,相比之下杭州的展览场馆数量多而室内总面积偏小。
表2 2019年杭州市展馆情况统计表
序号 | 展馆名称 | 展馆建筑 总面积 (平方米) | 室内展览 面积 (平方米) | 室外展览 面积 (平方米) | 会议室 面积 (平方米) |
1 |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 850000 | 90000 | / | 24000 |
2 | 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 | 100000 | 65000 | 15000 | 800 |
3 | 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 | 26000 | 15000 | 6000 | 200 |
4 | 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 | 13800 | 11000 | 1000 | 2400 |
5 | 杭州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一期 | 20000 | 4000 | / | 8000 |
6 | 杭州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 | 66680 | 10500 | 10000 | 500 |
7 | 杭州萧山新农都会展中心 | 35000 | 25000 | 30000 | 1200 |
8 | 浙江展览馆 | 21266 | 6100 | / | / |
9 | 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 | 26000 | 9000 | 3000 | 1680 |
合计 | 1158746 | 235600 | 65000 | 38780 |
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1.0》中,杭州尚无场馆可跻身近三年(2017年-2019年)场馆利用率排名前十位,而疫情的影响更是降低了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为例,2020年8月-11月以明确排期的展会数量如下表所示,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表3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2020年8月-11月展会数量统计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展览场数 | 6 | 6 | 6 | 9 |
会议场数 | 7 | 7 | 1 | 10 |
2.竞争格局
杭州逐步在国内外打响了“开会观展到杭州”的城市会展品
牌。国际会议方面,2019年杭州国际会议举办数量位居全球第74位、亚太地区第17位、中国大陆第3位,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10-2019年的十年,杭州举办了253个符合ICCA标准的国际会议。但国际会议承接的多,原创的少,政府的多,商业的少。
展览方面,杭州承接大型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共有280场展览在杭州举办,总面积达到302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小幅增长。2019年展览总面积为251.5平米。但尚缺少全国有影响力的展览(5万以上大型展览)。
酒店和会展中心方面,杭州拥有西湖、湖滨、钱江新城、西溪、武林-黄龙、运河、滨江、萧山、千岛湖9个会议酒店集群、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等6个大型专业会展中心、云栖小镇等10个具有会议设施的特色小镇、30余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会场。
3.发展格局:
针对杭州会展业,未来趋势还将表现为:
会展业规模进一步增加,成为杭州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会展为广大参展商提供了一个将商品和服务推销给大规模潜在客户群体的平台,促进参展商和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及商业合作,从而成为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营销渠道。如今的杭州正面临“后峰会、前亚运”历史机遇、大湾区拥江发展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的三大重要历史机遇,会展行业将在促进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杭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受到上海会展业的溢出效应影响,承接贸易展会和国际性会议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会展服务行业规模将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杭州加快打造“网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更多企业需要“走出去”展示产品和品牌,寻求更多贸易机会,境外展会规模也有较大增长潜力。
会展业形态将进一步丰富,发挥杭州承担国际国内经贸、文化交流功能的主阵地功能。杭州正成为中国国际交往的一张名片,而展会活动、各大场馆则是当代杭州国际交往的主要承载。展会细分越来越明显,从医疗、制造业、能源等传统行业展会持之以恒的发展态势,到电子、智能、移动、零售业这一类新型展会的崛起,新的行业正在改变着传统消费市场。受其影响,会展业的客户群也正在步入多元化发展阶段,要求组展形式也多样化。随着体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文创和现代服务业的展会活动数量上存在明显提升空间,而参展、观展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美食、酒店、餐饮、娱乐)、功能性、价格、更多娱乐元素和安全保障将成为专业买家和普通观众参展的主要的衡量因素。
会展品牌与城市品牌、产业品牌形成良性互动。过去的几年,杭州会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杭州更因“会展”助力城市品牌的崛起,带动了经济、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杭州拥有的“全球移动支付之城”、“全球影响力生物医药创新城市”、“新零售策源地”、“中国动漫之都”等名片背后都有优势产业的支撑,当这些产业优势和会奖资源相结合,将打开会展全新局面。会展业依靠场馆资源优势,创新项目开发,发挥其自身的特性和优势与更多的产业进行融合,爆发出更多的“会展+产业”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
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我市会展项目基本停滞,行业受损严重。就130余家重点会展企业的调查情况看,企业人员复工率目前已达九成,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延期或取消的展览、会议、活动项目已有3千余个,上半年企业直接受损金额已达16亿元,全年预期损失金额保守估计将超过30亿元。
下半年,市场需求尤其是线上会展需求有所增长。以米兰奥特为例,2020年第三季度,米奥兰特会展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71万元,虽然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了,但是三季度收入比整个上半年收入的1837万元,增长了1.43倍。
基于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锐会务有限公司、杭州思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会会网、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杭州正大会展有限公司、杭州西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浙大求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会展分公司(浙江大学会务中心)、杭州畅逸商务会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调研,主要困境与短板存在于如下方面:
1.会议会展需求量仍未恢复正常。
由于客户预算减少、源头活动减少带来的业务影响较大。一些单位预算缩减,对招商招展造成了影响。因为疫情的影响,部分会展项目取消或延期。
2.线下展会业务大幅减少,线上展会效果待进一步观测。
公司业务收缩,尤其是中高风险地区和国际其他地区来华来浙的会议会展业务依旧低迷。海外展会无法成行,全线停摆。展会规模受限,大型展会不得开展或只能线下转线上。但线上展会有一些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展会都适用于线上形态,效果会受影响。
3.团队稳定性受到冲击,出现部分老员工离职现象。
1.会展行业整体数字化环境、能力不足
杭州会展业还没有形成线上展会常态化、规范化的经营环境。企业数字化的运用水平低,线上会议业务培训不足。没有公共性的线上展会的专业化平台,展览的数字化服务供应还需要更加务实和落地。
2.企业缺乏政策和数据支持
企业希望得到利好的政策支持、业务帮扶和充分的市场信息,获得能够对接需求的完善的系统和贴近市场的工具。目前尚无专业性强、行业认可的第三方专业指导机构进行业务培训、理论提升和工作指导。
3.业内交流、共享不足
无法在杭州会展行业内整合国际性论坛、会议、展览资讯,企业与国际行业协会、主办单位、知名企业间交流互动不足,因此无法获得更多项目落地杭州或与杭州双城联动的可能性。
2020年一季度,疫情在国内外的蔓延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与人员流动及贸易密切相关的会展业更是深受其害,纷纷被迫延期或取消,情况令人十分无奈。国外的会展业也受到重创,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自救,但随着疫情的蔓延,复苏仍还需要时间。
1、英国伦敦:
英国会展业仅次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每年举办上千次会展活动,有私人会展公司400多家,最大利德会展公司已经在世界各国举办近500次会展,英国本土三分之二的会展集中在伦敦和伯明翰。伦敦每年举办的世界旅游交易会(WTM)是世界三大旅游展之一,伦敦书展是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展览之一。
上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就意识到会展业对旅游、贸易、投资等的重要拉动作用,于是英国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1980年成立的伦敦会议局专门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给予资金补贴。至此,英国会展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伦敦成为了著名的会展城市。但是,在英国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对会展行业并不做行政干预,也未设专门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只是做好公共服务工作,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来实现自律管理。会展协会在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展业务链上的主体,如会展组织者、场馆提供者、会展服务提供商都有自己的协会。各协会制定规范,对会员起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因会展几乎涉及所有行业,政府和会展协会从一开始便有意建立与金融服务、旅游业、创意产业、节日经济、建筑等产业的多层次平台,所有行业协会下都建设了会展业的联系单位,英国金融城、旅游局、创业园及各种节日经济都把会展作为其重要的推介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些行业借助会展业平台,相互融合,形成了从金融服务、创意设计、会展刺激到带动旅游、贸易、娱乐等各行业的综合配套发展模式。
在疫情期间,英国会展业采取了各种自救方法,与此同时,也不忘为国家医疗服务做出支持和贡献。2020年4月,来自英国许多主要目的地、会展场馆和创意机构的20多名首席执行官在网上举行了会议,作为英国会展产业委员会领导人小组的一部分,他们与英国体育、旅游和遗产部长奈杰尔·哈德斯顿议员讨论了政府对英国700亿英镑会展行业的支持。同时,政府与业界合作,放宽措施进行规划,确保业界能够持续、大规模地重返工作岗位。并且做好政府宣传,让旅客和消费者放心,英国是安全的。
2.日本东京:
日本会展业主要集中在以东京、神奈川、琦玉、千叶为主的关东,以名古屋、静冈、爱知为主的中部和以大阪、兵库为主的近畿等三大区域,其中以东京会展业最为发达。东京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东京会展业应运而生,迅速产生了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城市乃至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了时代前进的晴雨表。
东京国际展览中心通称“东京Big Sight”,是日本最大规模的展览会场,每年的人流量高达1,400万。从商业协商会到动漫大会,东京国际展示场的会议栋、西展示栋、东展示栋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面向东京湾的会议栋里设有一个座位数多达1,100个的接待厅,还有22个会议室。包含世界一流的现代艺术家所创作的巨大雕像在内,在会场四周可以找到7个艺术品。
在东京,经常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东京音乐节、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短片电影节等,并将各种节事活动整合在东京旅游官方网站Go Tokyo的“东京活动日历”板块供旅游者了解详细信息。
东京都政府网站在其上方列出了三个导航菜单:生活指南、商务投资、旅游信息,这三个菜单分别明确的指向了三类信息的受众:城市常住居民或拟常住居民、城市投资者、短期旅游者。在其中间部分的图文混排专题内容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知到其精心突出了疫情期间受众群体在日常生活、工作、旅行、商务活动中所需要和关注的官方信息,如为什么选择东京、生活在东京、观光咨询以及专门的“东京都外国人新冠生活咨询中心”。
除了政府发布防疫指南,东京全面推行大型展会的线下改线上。如,东京都每年举办发送传统性工匠的技艺及工艺的魅力的“工艺・工匠的技艺的盛典”的通讯。本年度把舞台移到网上,通过节目形式发送东京的杰出的“工匠”的登台表演及作品的通讯,以便大家观看欣赏。另外,在盛典的主页上,准备用动画片介绍平常看不到的、细腻的技术和独自的技能用动画片介绍东京的工匠技能特征,介绍全国的技艺・传统工艺,活动结束后也能观赏存档画面及动画片。除在线活动以外还安排有其他丰富的内容,例如能接触各式各样的技能和技术的内容。
同时还倡导举办室外展,注重展会的社会和生态价值。如,在日本东京车站附近举办室外风铃展,集中展出2020个特色风铃。活动计划将在展览结束后把挂有表示感谢和鼓励字条的风铃赠送给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
2020年5月8日,国务院最新印发《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文中提到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运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所,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等,国内沉寂已久的会展经济开始渐渐复苏。
1.上海:
上海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由于其区位优势的得天独厚又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协会。
90年代以来,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到了2001年,上海会展直接收入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超过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近万,逐渐壮大的会展产业有力的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在,每年上海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成为中国展览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上海的所有展馆被迫关闭。经历了从2020年1月24日到3月12日总共49天的闭馆后,上海博物馆成为国内最早重新迎来参观者的大型博物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展览恢复埋下了伏笔。
2020年5月11日,上海市商务委发布了《关于统筹做好举办会展活动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对外发布《上海市会展行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就展会主办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充分做好展前准备、合理控制展会现场人流、确保场馆卫生、严密防范各类风险等作出相关规定,规定了参(会)展相关人员必须携带口罩进入展馆,控制会议、论坛及各类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等。一系列措施为上海市会展行业迎来了恢复办展的契机。
疫情使国家会展中心暂停了上半年所有的展览、会议、活动。下半年,会展中心正在接洽的展会约为45场,预计展馆使用率和综合经营规模将创下新高。目前正在根据已排期展会特点,“一展一策”地编制办展方案,在保证展客商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恢复办展,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是将于11月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会展中心正加紧开展筹备工作。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运营中心总经理方辉表示,会展中心将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协助主承办方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成立防疫防控小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2.广州: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是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广交会的诞生,使得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国第一展”的举办地,广州在中国会展城市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会展对于广州来说意义非凡。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广州的办展数量和面积均居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而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会展业更是经历了长达5个月的“停摆”。 继5月19日出台《广州市会展行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后,广州市商务局于7月2日再次出台《广州市展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操作指引》,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展会疫情防控要求和展会各方职责、任务,要求参展主体必须做到“六个必须”(身份必录、信息必验、体温必测、口罩必戴、消毒必做、突发必处),并建立“主办方/承办方+场馆方+参展商+搭建商”的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从7月初起,市商务局、公安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和海珠区政府联合组成广州市展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督导检查组,进驻广交会展馆、保利世贸博览馆、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采购中心,对各展会从布展到撤展全程进行现场值守,督促、检查展会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2020年6月作为广州疫情后线下首展“广州国际防疫物资展览会”在保利世贸展馆举办后,广州的会展业正式重启,并逐步进入常态化。
同时,突破传统线下展览方式,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展览,6月15日,第127届广交会在“云”启幕,这是广交会创办63年来第一次完全在线上举办。此次云上广交会近2.6万家境内外参展企业,通过互联网参与这场国际贸易盛会,设有50 个网上展区、180万商品、10x24小时参展商专属直播间、全国105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和6家跨境电商同步上线,以全新的方式、全新的姿态走向全球市场。经过两届线上广交会的实践,广交会在网上展品展示、直播营销、供采对接、线上洽谈、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会展业线上发展的新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完全线上的广交会还是在效果上显现出了一些不足。未来“线下+线上”将成为会展业的标配,之后的广交会将更加积极地拥抱数字化发展潮流,在智慧广交会建设基础上,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当前,广州的会展业已全面恢复正常,特别是疫情之后,医疗、生物、物联网科技等方面的展览大幅增加。广州市商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广州全市重点场馆举办展览269场,增长55.5%;合计展览面积增长21.5%。位居全国第二。会展业的全面复苏,同样带动了展馆周边的住宿、餐饮快速回暖。
3.长沙:
2020年6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了《展览活动与展览场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和《会议活动与会议场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南》,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国会展业的行业标准。这两份指南的制定是以长沙市的会展经验作为蓝本。
长沙市审时度势,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率先打响全国会展复苏第一枪,使得长沙成为了国内经济复苏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在中国经济复苏城市排行榜中排名GDP万亿城市前10,瞭望智库发文,点赞长沙是胆大、心细、眼疾手快的“复苏先锋”。
4月30日至5月5日举办的2020湖南车展是疫情后国内首个恢复的大型室内车展。这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第一个会展活动,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国际展览联盟(UFI)官方杂志,英国知名的《展览世界》(Exhibition World)也作为头条新闻刊登。此次展会开创了多项纪录。据不完全统计,车展的6天时间里,观展人数达到6.238万人次,销售车辆2.391万辆,销售金额52.68亿元,创下历届最高。
长沙在复苏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防控常态化下展会运作的新模式,湖南车展的运营形成了长沙会展模式,其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安全防范经验值得借鉴。这次车展,在展会现场管理、过程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比如第一次用实名制办展,第一次用健康码和行程码管理参观展人员,第一次采用智能防疫机器人360度无死角消毒,第一次引入红外温度探测系统,成为首个制定配套防疫操作手册的展会,从参展商进场布展到观众进场、从餐饮配套到垃圾清运、从馆内新风系统到参展车辆车内空间,每一个细节都有精准防控操作规程。形成了“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消毒必做”“突发必处”的会展防疫“长沙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展会主办方运用疫情防控专业力量和科技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安全运营的展会模式。
近年来,长沙提出了“打造中部会展高地、建设国家会展名城”的战略目标,长沙坚持以产业带动会展的模式,并已确定22个新兴及优势产业,推动长沙会展业与湖南优势产业紧密结合,优先发展符合长沙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会展项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长沙GDP达1.13万亿元,位居中国省会第六位,城市竞争力进入全国十强,形成工程机械、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创等多个千亿产业集群,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产业支撑。特别是,长沙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长沙发展产业会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级展会——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长沙,打开长沙与世界连接的大门。
1.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立足国内展,搭建新平台
双循环格局构建过程中,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会展是主体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桥梁,是传播新理念,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促进交易和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进步的重要平台。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政府应引导企业基于国家发展大战略,主动适应并积极服务双循环的大战略,由政府牵头搭建更多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大规模的展会交易平台,搭建高端文化与技术交流平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以及国际格局的动荡、海外疫情的持续,也意味着短期会展业重心应放在国内展上。
组建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协同研究组织,深入产业、融入产业,研究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痛点和难点,利用渠道优势、客户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汇聚各类发展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更精准信息传递、市场扩大、产品升级服务,为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为双循环中国产业链重构、供应链再建和价值链提升做出努力和贡献。
打造1-2个能够服务于“引进来”和在中国服务、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品牌化展会永久落户杭州,搭建为双循环服务的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
2. 基于杭州城市定位,服务于区域、城市产业链发展与消费
继续做强已有品牌产业展会。近年来,杭州经济加快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杭州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实现持续增加,经济结构趋向优化,近三年来,杭州信息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逾50%。会展行业应当进一步对标省市及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及先进制造等新一代数字经济产业,以及动漫游戏业、现代传媒业、设计服务业和网络文学等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环保可降解用品产业、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产业、智能医疗器械产业等污染较低、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产业,以更宽视野、更高格局服务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发展,努力成为产业项目的汇聚平台、核心企业交流空间,产业生态体系助推者,助力集聚产业人才、培育产业集群、做强优势企业,在未来2-3年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会展品牌。
注重发展特色消费类展会。会展行业从早期单一的B2B形式,开始越来越多向B2C,甚至于C2C演进。越来越多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个性化展览,也在蓬勃兴起之中。在这个过程之中,哪些城市的会展行业和展览场馆能够更好的随时应变、随势应变,无疑就能够捕捉到更多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依托杭州的产业优势和城市消费特色,办好文博会、动漫节等具有产业优势的展览会,开发新零售、新消费等特色会展项目,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国际会展行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审时度势,正确认知,及时优化政策和措施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卫健委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展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对疫情常态化有正确认知,审时度势,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召开行业运行发展的统筹会议,进行会展专题工作部署,推动城市经济恢复和发展。同时,在直接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强资讯服务、人才服务、率企业组团营销服务、抗风险能力培训服务等。推动中小型会展机构合作,推动行业头部企业间、场馆间的信息互通互联。
主动关心会展行业,保障疫情防控疫情重点企业的运营发展,解决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了解企业的难点、痛点,精准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研究制定疫后恢复发展预案,并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展会创新模式和形式。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导向,提高行业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抗风险能力。
4.定期调研,加大会展企业资金、技术支持
首先启动会展行业疫情损失情况调研,全面梳理企业受损情况、运营困难、对策建议等方面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出台会展资金扶持政策。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不少重大举措,国家金融、财政、税收主管部门相聚出台了相关的财政、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会展主管部门应设立疫情特别扶持资金,加大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的深度合作,为展会停办或延期提供补贴支持,设立应急转贷资金,降低会展企业资金压力,缓解企业资金流动苦难,保障资金链不断裂。第三,增加对会展企业的技术投入,鼓励支持会展企业使用新技术进行展会活动、项目筹备,鼓励企业参加虚拟展会,创新展览方式。
可借鉴国内主要城市的扶持措施以及在综合评估前期效果的基础上,调整政策的着力点,针对会展企业:一要减免税收,对会展企业实现差额税收政策。二要降低企业房租成本,给予会展企业租金及相关服务优惠。三要加大稳岗力度,优化五险一金缴纳时间,稳定企业劳动关系。四要加快财政性项目资金申报兑现进度,建立项目资金审核通道,加快资金拨付速度,建立项目资金审核绿色通道,加快资金拨付速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优化会展项目审批,建立绿色通道。对于近几个月上百个延期和停办的展会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帮助展会项目落地实施。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会展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的国际性展览(会议)项目的参展参会企业和展会项目给予补助,帮助会展业加速回暖。同时,启动会展行业疫情损失情况调研,下拨会展专项资金,梳理企业受损情况、运营困难等方面问题并积极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会展企业解决困难。此外,在展会培育、展会成长、场租补贴、展会认证、品牌建设、绿色发展、国际会议、国内外组团参展等方面,对组展方、组团方及相关企业予以扶持。
5.探索会展新题材,分别补齐“会”、“展”、“活动”“场馆”、“人才”等主要短板
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展会创新模式和形式。深入研究疫情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机遇,研发疫情结束后的新增长点,鼓励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疫情之后,必然会涌现出新的需求,产生新的会展题材。例如大健康产业、互联网消费产业、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的产品与技术等。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前沿信息,进行展会题材创新,提高展会项目的质量。通过延伸会展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提升杭州展会项目的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放大会展的溢出效应,提升展会项目的关联效应,刺激市场潜在的消费意愿。从产业链的线性概念延伸到产业生态的立体概念,突破传统会展模式,创建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多样化的交互会展新模式。
加大商业性原创会议、B2B中大型展览项目的培育力度,着力发展会议驱动型展览,“大会展”理念下的城市文化活动等特色项目。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补齐杭州会展业场馆和人才短板。
6.创新“线上+线下”安全模式,提高线上展会实际效果
运用疫情防控专业力量和科技手段,摸索疫情防控常态化安全运营新模式。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会展运营新模式。借助杭州的数字治理优势,政府参与数字会展的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搭建线上展会公共平台,应用5G、VR、物联网、直播等技术,引导传统会展企业与新兴会展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线上会议业务、网络直播、小型线下活动、自媒体内容等培训服务,提高线上线下融合会展的运营能力,持续打造杭州会展线上线下融合优势和特色文化。
敦促展会主办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充分做好展前准备、合理控制展会现场人流、确保场馆卫生、严密防范各类风险等作出相关规定,规定参展相关人员必须携带口罩进入展馆,控制会议、论坛及各类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严格落实各项登记观察等措施,严防传染源输入,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重点场所通风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单位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和体温检测等制度。
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生命科技、5G通信等模式创造新型展会,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沟通交流,让大数据和智能化更广泛地应用于展会。与此同时,对线上举办展览会议活动拟订评价标准体系,在取样测评的基础上,与政策扶持挂钩,以达到政策导向与鼓励的目标。
7.加强政府营销,打造全国“安心会展”最佳目的地
在疫情过后,要精准营销,打造健康安全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代表了城市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打造会展城市就要立足城市本身特色和国家要求,以健康为导向、以人为本,走绿色城市化会展道路,提升城市会展业的影响力,开展疫情常态化控制背景下会展活动风险控制的标准化、先进化研究,打造全国“安心会展”最佳目的地。同时,联合会展行业协会和企业,召开重点会展项目新闻发布会,发布大型展览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重点策划和宣传,到长三角、珠三角或津京冀等地专门部署进行推介活动,做好宣传。
加强城市会展品牌整体形象传播,根据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城市品牌形象,发布大型展览项目,召开重点会展项目新闻发布会,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项目策划和宣传,培育会展品牌,开展会展营销,专门部署进行推介活动。不局限于在地方政府网和主流媒体展示,在新兴媒体上入驻专门以提高城市文化个性辐射能力的政务帐号,结合各类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加大会展企业和展会的推介力度,以市政府的名义统一推介重要展会,以城市品牌促展会品牌,实现城市品牌与会展品牌的良性互动。
1.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复工部署
展会主办单位要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依照疫情防控决策,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充分做好展前准备、合理控制展会现场人流、确保场馆卫生、严密防范各类风险等作出相关规定,控制会议、论坛及各类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严格落实各项登记观察等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重点场所通风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单位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和体温检测、查看绿码等制度。
2.拓展“范围经济”,跳出“会展”做会展
疫情过后,必然产生新的刚性需求,会展企业应当敏锐抓住这些新需求,着力研发展会新增题材,基于现代会展新技术,对品牌展会开展创新性设计,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会展品牌创新。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培训,策划实施线上会展活动,开拓数字会展新空间。又要进一步加强品牌维护,加强智能化的管理和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深挖会展服务的多元化价值,向品牌营销方向进行价值延伸。
3.精诚合作,加强沟通,扩大企业品牌触达范围
规模较大的会展机构、具有品牌的会展项目,在疫情后将得到快速恢复。同时,展馆在调整档期时也会给予大型会展机构和品牌会展活动优先支持和政策的倾斜。但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会展企业,不管是组展企业还是服务企业,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此时的企业应该积极谋求自救和互救。
会展企业内部要加强协作,行业上下游之间,主办方、会展场馆、会展企业之间要精诚合作、加强信息沟通,交换、注重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留优势项目,考虑客户诉求,对展会项目进行精简,提高展会质量。会展场馆也应结合疫情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展馆绩效考核标准,实行展馆专项补贴,以协调优化展馆排期,保障品牌展的影响力,增强行业信心。同时会展企业应主动与展商、展馆、媒体等单位沟通,加强与省市会展主管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及院校间合作,争取大家联手共渡难关。业界可以共享员工、项目,并从招商招展、组织观众、项目营销、嘉宾邀请等环节开展合作、相互支持,从而推动会展企业的成本控制。可尝试将展会项目合并、合作,减小损失,扩大影响。
4.优化管理与服务流程,降低“后疫情时代”运营成本
疫情防控举措、人力成本再叠加到在疫情之前经济“新常态”、强制性环保要求等因素都推动了成本上升,在主营业务收入无法大幅度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会展企业在确保会展项目在线下举办的情况下,不宜在风险较大的新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要压缩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保证现金流及保住核心团队,以防范疫情长期防控或局部反弹给会展业带来的突发变数,做好长期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准备。
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这一强制性变革驱动的契机,研发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新增长点,对展会运营模式进行全面创新性设计,重新整合会展供应链,建立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会展服务流程与服务标准,打造适应新形势的品牌会展运营模式。利用视频会议、网课等线上方式进行交流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5.突出企业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
随着展览会议的暂停举办,现场搭建、制作等行业后端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创意、策划的前端主办为主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产业链后端企业要往前端走,掌握核心竞争力,比如客商、展商、创意策划等。同时,要整合资源,进一步寻找能垂直的行业进行深耕。延期使很多同质性、同类型、同题材的展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于大展和小展进行平衡。
参考文献
【1】储祥银.会展业在双循环格局中的使命与担当,中国经济网,2020年10月13日 17:26
【2】李知矫. "后疫情时代"会展业将发生哪些变化?[J]. 中国会展, 2020, No.465(09):11+28-37.
【3】兰馨. 长沙会展业:后疫情时代布局新生态[J]. 中国对外贸易, 2020, No.648(06):45-46.
【4】刘海莹. 疫情之后,会展业重启靠什么?[J]. 中国会展, 2020(4):13-13.
【5】刘苏辉. 后疫情时代"云商展"助力创新可持续发展[J]. 商展经济, 2020(3).
【6】何祥. 政府职能在成都会展业发展中作用的定位[J]. 经营管理者, 2011(07):93-93.
【7】刘雅祺. 直播背景下线上会展的功能形式探析[J]. 商业经济, 2020(7).
【8】郁菁. 后疫情时期杭州市文化消费方向转变研究[J]. 管理观察, 2020(23).
【9】白星星. 面对未来,会议人何去何从?:浅谈疫情下会议产业发展之策[J]. 中国会展, 2020, 000(006):P.54-69.
【10】姜雪峰. 开展行业自救 共享展馆档期信息--防疫时刻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助力上海会展业繁荣健康发展[J]. 中国会展, 2020(5):50-51.
团队成员:
周佳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
汪曼 浙大城市学院讲师